就是黄骨鱼吧
别名:黄角丁,黄骨鱼,黄辣丁,刺疙疤鱼,刺黄股,昂刺
黄颡鱼(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鲿科,黄颡鱼属鱼类。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无鳞,侧线完全。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
应该是洋花鱼,又叫芝麻鱼、冷丁、花鱼骨。隶属鲤科鱼句亚科、鱼骨属。花鱼骨有集群生活的习性,不同的生长阶段其活动规律有所不同。鱼苗阶段主要摄食轮虫及其他小型浮游动物,稍大时能摄食摇蚊幼虫、水蚯蚓等。主食水生昆虫,也摄食黄蚬、螺蛳等软体动物和小鱼、小虾。
所谓的“吴奇”就是“蚂蝗”呀,也叫“水蛭”。蚂蟥(mahuang)(Whitmania)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蛭纲,水蛭科。我国常见的宽体蚂蟥(Whitmaniapigra),又称马蛭。身体较大,略呈纺锤形,背腹扁平而肥壮,长6~13厘米,宽1.3~2.2厘米。背面一般为暗绿色,有5条黑色间杂淡黄的纵行条纹。
体分107环,眼点5对,排列在第2、3、4、6、9环上。
前吸盘小,口内的颚上有齿,但不发达,能剌伤皮肤,但不吸血;后吸盘较大。在我国各地的水田、河湖中常见,捕食螺类等小动物。冬季钻入泥土中越冬。 中药水蛭,俗称蚂蝗,为水蛭科动物蚂蝗、柳叶蚂蝗及水蛭的干燥体,水蛭入药历史悠久,早在我国医学名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具有抗凝固、破瘀血的功效,传统中医主要用于治疗血栓病、血管病、青光眼、瘀血不通、无名肿毒、淋巴结核等症。在分类学上属环节动物门,蛭纲,有医用价值的为颚齿目,下分医蛭科和门蛭科多个种类。水蛭是祖国医药大宝库中的一味中药,我国中医名著《神农本草经》中对蚂蝗的药理特性早有记载。
传统中医学上主要以水蛭虫体干燥炮制后入药。性平、味咸苦、有小毒。19世纪末期,放血疗法出现以前,医用蚂蝗(蛭)被用来治疗很多种疾病。 但是,现在蚂蝗又有了新的医疗作用。
它吸血的技能可以用来治疗被称为“HEAMATOMAS”的血肿症——蚂蝗被当作是一种颇具价值的治疗工具 它咬人的时候,***的作用掩盖了疼痛的感觉。蚂蝗吸干净淤血,病人没有什么不良感觉。 蚂蝗的三个腭各有一百颗牙齿,工作起来就象环形的钢锯。 牙齿切割开,蚂蝗还会释放出抗凝剂,稀释形成的血块。
它的身体可以膨胀到正常时候的十倍。 蚂蝗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的寄生生物。 这些生活在水里的蚂蝗,也能毫无问题地打着圈在陆地上走。
它们能感受到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可以找到攻击目标。
潮汕蝾螈(学名:cynops orrphicus)为蝾螈属的一个种类,潮汕蝾螈体长约7-9厘米,背和体侧均呈黑色,栖息在海拔1400-1600米的沼泽。在水中捕食蚯蚓,甲壳类,螨虫,昆虫及其幼虫。分布于中国广东潮州,是中国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潮汕蝾螈(学名:cynops orrphicus)为蝾螈属的一个种类,潮汕蝾螈体长约7-9厘米,背和体侧均呈黑色,栖息在海拔1400-1600米的沼泽。
在水中捕食蚯蚓,甲壳类,螨虫,昆虫及其幼虫。
分布于中国广东潮州,是中国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答:壁虎会吃蟑螂
壁虎是蜥蜴目的1种,又称守宫。西南地区称四脚蛇、巴壁虎,巴壁蜥,在粤西地区叫勾镰蛇,因其身体像粤西人常用来割稻、割草用的镰刀(俗称勾镰);陕西关中地区称为蝎虎或蝎虎子;在潮汕地区称钱龙,因为传说钱龙叫7声家主人就要发财了,不过实际上应写作檐龙,因潮汕话檐与钱同音所以常遭误解。体背腹扁平,身上排列着粒鳞或杂有疣鳞。指、趾端扩展,其下方形成皮肤褶襞,密布腺毛,有粘附能力,可在墙壁、天花板或光滑的平面上迅速爬行。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pzass.com/post/2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