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前腊月廿三的灶神上天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夜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
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腊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然后整修房屋,购置新家具、新用品,添制新衣,购买与制作过年食品等。
旧时初一,清晨有乞丐或孩子作“派财神”之俗。他们用小红纸写上“财神”二字,在各家门口高叫“财神到”,主家闻声开门接过小红纸“财神”,回以“利市”一封。这就是广东春节的习俗
初一就话初一头,
初二又话新年头,
初三又讲穷鬼日,
初四就话男女男一日,
初五又话神下天,
初六又话结团圆,
七不去,八不归,
九九十十看打狮,
十一十二龙灯出,
索性半月正来归。
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
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
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
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
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
耕个耕,读个读。
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
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
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
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
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
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扫尘时,家家必备一把新扫把,用来打扫天花板和墙壁上的灰尘,有的地方还用“有尾蔗”(连头带梢的甘蔗)扫一下以求吉利。 在民间也有流行“年廿八,洗邋遢”的说法。
合家团圆
年廿九——贴春联
年三十——开门大吉
开年啦
年初一——吃斋
年初二——开年
大年初三 贴个”赤口“万事顺
大年初四 迎灶神
大年初五 迎财神
大年初六 送穷神
大年初七 “人日”
湛江地区流行游神,过年例。过节时整个村子的年轻人都一起上阵,扛着各种大神出来穿街过巷,一路走一路放鞭炮,经过谁家谁出来给利是,非常热闹。还有部分村落有拿铁钎穿脸的表演,看着蛮恐怖的,看着好像神打请神上身一样,湛江春节是福建妈祖文化和传统春节文化的结合体,和内陆不一样,拜的神很多是海神,因为湛江地处沿海,渔民出海比较多,当年没有天气预报时候,不少渔民死于台风,于是形成了祭拜🙏海神龙女的传统。湛江春节风俗和福建、台湾、汕头等地风俗比较接近,和内陆差别比较大,值得一看。
1、逛花市,行花街这个是广东的传统习俗。春节逛花市的风俗,据说在中国唯广州独有,花市,老广州叫“花街”,粤语说“唔行花街唔算过年”,就是说不逛花市不算过年。后来这个习俗逐步推及辐射到其他县市,成为广东人过春节的习俗。
2、年廿八(农历年二十八),洗邋遢(肮脏)春节将至,辞旧迎新,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粉饰一新。春节前打扫卫生的习俗,在民间有些地方叫“掸尘”或者“***屋”,据称意在洗去一年的纤尘和污垢,祈盼新的一年有新气象。
3、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除夕夜欢聚在一起吃饭。团年饭,饱含和凝聚着浓浓的亲情,特别受中国人的注重。吃团年饭要一家人齐齐整整,团团圆圆,还特别讲究菜式。团年饭特别看重“好意头”,菜式就代表着深深的寓意。
4、压岁钱新年逗利是各地皆有,不说了。“恭喜发财,利是逗来”也成了广东人新年用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
5、贴春联、年画,放烟花、鞭炮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年画,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6、拜年亲戚朋友间的相互拜年一般都是新年后的。不过现在在过年前都有人提前拜年了。
7、做酥角,做煎堆,包粽仔,做誓在过年前几天,就要做酥角、煎堆、誓(类似糕点)及一些各种名堂的糕点,还有包粽仔等,相对于一些地方过年要做年糕的习俗。
8、食汤圆年三十晚,一家人在一起食汤圆,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现在汤圆在超市和商场都有得卖,而且品种也多,更是方便了人们。
9、舞狮,舞龙广东过年也又舞狮和舞龙给人拜年。舞狮和舞龙,动作性强,极富观赏性。舞狮大约始于汉代后,也是我国民间喜庆节日的传统表演项目,春节、元宵最为多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pzass.com/post/7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