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诞是流行于广东省高州市深镇镇良坪、中间垌一带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举行。
相传唐朝时,有个名叫寒山的朝廷命官,因不满朝廷的***而惨遭迫害,被迫流落民间。他学识渊博,深受百姓爱戴。寒山诞是为了纪念寒山而设立的节日,庆祝寒山的生日。
寒山诞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游神、飘色等。同时,还有许多美食和手工艺品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品尝。
寒山诞
寒山诞是广西玉林人的一个传统节日。最具特色的要是玉林名山街道太阳村寒山诞(白马诞)了。***队伍观众众多,热闹非凡,除了传统的舞龙舞狮外,近年还有人民新生活的***内容,如体现五谷丰登、体现种植养殖致富、戏剧人物、“飘色”等,都构成了玉林太阳村众寒山诞活动的缩影。
1、玉林寒山诞”,是玉林人的一个传统节日, “寒山诞” 一年有三诞,分别是:农历二月十二,四月十五和九月十五,其中二月十二最为隆重,更是热闹非凡。近年来,越来越多村镇重视起“寒山诞”这一传统民俗,通过活动,打造地方文化特色,激发人们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热情,并营造了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2、北流裴九娘,每年农历三月十六、十七、十八这三天,北流新圩镇梧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狮跃龙舞,人涌如潮,车过如鲫,热闹非凡。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裴九娘,而举办的民间活动,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文化代表。
3、州珮三月三民俗文化节”以前是“州珮三月三巡游”活动,是州珮人非常重要的日子。同时也是州珮北帝爷的诞辰,各路文艺队、舞龙舞狮队盛装齐聚三帝庙前举行祈求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风调雨顺等各种祭祀活动。
寒山村,最有故事的就是藏在村中心的寒山大庙,有着和徽派建筑一样的围合式院落,在岁月的洗礼下显得斑驳陆离,它是玉林市内占地最广、面积最大的清代建筑。庙里供奉着“寒山三圣”,是参加“寒山诞”人数最多的线路。除此之外, 寒山主峰上还有一个寒山庙,***用石拱结构建造,全部用1214条石箭垒成,是玉林最古老的,也是玉林八景之一“寒山应雨”的古迹所在。
据地方文献记载,大凡到任郁林州官均到寒山祭祀,祈求风调雨顺,惠及黎民。有一跛脚州官,不胜登峰奉祭之苦,便在东麓的寒山村设坛祭拜。后来寒山村民在此建庙,称寒山大庙。每逢求雨,无不灵验。嗣后,又一州官,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欲而不能往祭,倡建寒山庙于城区南熏门内(即现在玉州区总工会内)。各地纷纷效尤,遂成风气,影响极为深远。这种官方活动早在清代便被列入地方行政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于官方的推导,寒山诞民俗活动自然成为玉林及至周边地区最具影响的民俗活动。
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寒山诞传承基地会长禤本联告诉记者,寒山村的村民从1986年开始就有开发旅游的愿望,那时候,村里的大庙变为了学校,为了恢复大庙的作用,村民们自发捐资另建学校进行搬迁。也就是在那时候,村民自发成立了一个建设寒山风景区的理事会,专门用来筹集资金建设上寒山的道路,以及沿途的景点基础设施。
从寒山村通往寒山主峰的12座山岭的沿途,在寒山村村民多年来的建设下,拓宽了路基。2015年,由寒山村村民投资280万元,建成了4.5公里长、3.8米宽的上山水泥路。这条上山的古道,一路上有应雨亭、岳飞庙、龙泉二井、长廊、神龟、孔子庙、凉亭、牛郎织女等景点,与原生态风景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
特色民俗,寒山诞成民间盛事
寒山村最热闹的便是“寒山诞”,一年有三个庙会活动,即农历二月十二、四月十五、九月十五,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每逢庙会,上万民众前来参加,除了到街上舞狮、游龙等出游活动,还有***茶戏、唱春牛、扭秧歌、撑旱船等民俗表演,此外,还有各种美食。
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寒山诞传承基地的顾问禤雅平说,“寒山诞”活动内容包含有寒山三圣、寒山胜境、寒山顶庙、寒山大庙、寒山圣诞等,20多年前,“寒山诞”还是当地的一个民俗活动,2008年,寒山诞活动被玉林市文化部门列为玉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着当地居民为根基并辐射到多省区游客前来参加的一个
寒山位于玉林市城北街道寒山村,离玉林市区大约5公里。寒山的由来,见于史册,“南越王赵佗,夏日遣使入山***橘,经旬日方还。问其故?曰:‘山中大寒,不得归。’故名。”距今已有2136年历史。在炎热的亚热带地区,竟有一座夏日清凉的“寒山”,真是难能可贵, 寒山方圆百里,海拔720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相传,古代长沙府张氏三兄弟,为尽人子之孝行,背着父母骨殖来到郁林,寻龙捉穴,以葬双亲,望能光耀门楣。
后来发现寒山顶峰,有五凤穿云之胜,便决定在此安葬。
葬毕,风雨交加,飞沙走石,兄弟三人瞬间羽化登天,列为仙界,变为有灵性的飞来石,坠落山巅。百姓在此建庙,供奉香火,即为寒山三圣。
人们把张氏三兄弟的诞辰称为“寒山诞”,因为张氏三兄弟的诞辰不同,所以“寒山诞”分为(农历)二月十二,(农历)四月十五,(农历)九月十五“寒山诞”,其中(农历)二月十二“寒山诞”最为隆重!!!
说起我的故乡,貌似还是有很多颇具仪式感的民俗的,我坐标玉林,家乡也是玉林,从小在玉林长大。先说一个在玉林比较普遍的民俗,那就是我们这边很重视宗族传统,几乎每个姓都会建有一个宗祠,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去宗祠里面烧烧香,拜一拜。我记得我拿到大学通知书的时候,家里面就各种烧香放炮的,然后宗族里面会有给我们发奖学金。
然后我们玉林这边有一个叫“寒山诞”的民俗节日,“寒山诞” 一年有三诞,分别是:农历二月十二,四月十五和九月十五。一般比较隆重的就是二月十二的那次。一般这一天,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会聚集在寒山村历史悠久的寒山大庙前。然后就是一起跳舞,有人敲锣打鼓,接着就是把贡品摆出来,一般都是一些金猪、米饽、发糕、橄榄红枣做成的宝塔,还有舞龙舞狮的,寓意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之类的,好像最近几年玉林这边把这个节日发展成为非遗了。
祭龙,彝语为“咪嘎哈”,是我们家乡彝族最隆重最传统的祭祀活动,也是颇具仪式感的民俗,一般为期一整天。
在彝家人眼里,祭龙节比过春节要热闹得多,春节是各家各户过节,祭龙却是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共同过节。节日当天,在外工作的、外嫁的寨人都要回来一起欢庆,因此,祭龙也是彝家山寨全村人民的团圆节。
彝族人信奉“山管人”,“水管财”,在他们心目中,龙是一种能呼风唤雨和控制水源的神物,祭祀天上和地上的龙神也就成为了村里农耕文明永恒不变的主题。因此,彝家人祭龙实则为祭树。村子后面的山箐有一片风水林,被乡亲们称之为“核桃箐”,其中一棵年代久远的水冬瓜树为“神树”,彝语称“咪嘎哈载”。神树林和神树也就被视为彝家人畜平安的保护神,让人敬畏,严加保护。
祭龙这天村里异常热闹,大广播里播放着喜庆的歌曲,人们早早起床杀猪宰鸭,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敲锣打鼓齐聚村内文化广场。
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下,青壮男子抬着供品方盘(装猪头、四肢、尾巴、酒茶及纸钱、香烛等),村里新添男丁的人家抱一只大红公鸡随行祭拜。
供品抬到龙树下摆好,村里的龙头(祭司)用清水洗净鸡嘴、爪,双手抱鸡对咪嘎神树连叩3个响头生祭,一拜天和地,二拜龙王和山神,三拜祖宗和族老后,举行神秘而复杂的祭祀仪式。
随后,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开始,人们排队依次向龙树磕头跪拜、祈愿,整个祭场人们神态肃穆,表情凝重而虔诚。
所有礼数完毕后,村里的舞龙队、花鼓队、***队齐上阵,一时间炮竹声声、锣鼓阵阵,整个村子瞬间热闹起来。
祭祀完村里的龙树,人们抬着供品赶往村子后山的核桃箐。再次举行神秘而复杂的祭祀仪式,确保咪嘎哈神、山神享祭后,是全寨人欢乐的场景。
挑选一处较为平坦的地块,舞龙队、花鼓队、***队再次欢腾起来,平日幽静封闭的神林,此时不仅呈现自然的勃勃生机,更增添了人间的喧嚣快乐。(文图均为原创)
我是花腰妹,来自云南民族山区,如果你想了解山区农村,体验民族风土人情,请关注我!花腰妹愿和你一起分享!
桂林人民风淳朴,传统习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红白喜事的民俗比较具有仪式感。举办红喜事的时候,桂林人的民俗超级多的,会花钱筹备很多东西,安排专业的厨师负责做饭菜,桂林人一般会准备十大碗的菜肴,十大碗主要包括鸡鸭鹅、香芋扣肉、猪蹄、大鱼大肉、酿豆腐、煎蛋饺、猪肝猪肚下水、花生米、圆子粉丝、蔬菜、荷兰豆、牛肉等菜肴,份量还是挺充足的,一般在吃饭之前还会上一盘果盘,果盘里面有花生瓜子糖饼苹果纸巾两包烟,有钱人放玉溪,没钱的就放红河等烟。
一座酒席一般坐八个人或者十个人,小孩子还会收到主人家发的红包,红包的金额以前是两块、四块,现在是六块或者十块钱。如果是乔迁或者满月酒还有酒席的糍粑和松糕,满月酒会有鸡蛋或者方便面以及两个小红包奶奶茶外婆茶。桂林人举办白酒席的时候,一般会在门口贴对联,上了年纪的老人家生病死亡的话会贴水红色对联,亲朋好友去家里吊唁烧钱纸的时候,老人家的后人儿子子孙们披麻戴孝,下跪叩谢,晚上会闹丧,打鼓唱闹丧歌,风俗还是挺多的。
你的故乡有哪些颇具仪式感的民俗?
阿兮的老家在胶东农村,颇具仪式感的民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事
农村对白事极为重视,基本是老家里五服之内有老人没了,在外面的小辈们都要放下一切工作回老家奔丧。从穿孝衫戴孝帽,到磕头,摆祭,都有主事人主持,有严格的仪式,不能乱来的。
2、红事
虽然现在婚姻自主,都是自由恋爱,但在阿兮老家农村,该有的仪式还是必须要有。比如定亲红,认亲(打四场),过礼,根据生辰八字看结婚日子,送粉面等,至于结婚那天,规矩更多:上马饺子下马面,红盖头,新娘子手里拿着大葱、小饽饽,下轿接斧,坐帐,看二日,三日回门……讲究多着呢。
3、添丁进口
在农村,谁家生了娃,生了男孩还是女孩,从挂在门上的一束就能看出来。在过去农村,生了儿子街门上要挂旗的,还要分红皮鸡蛋,分疙瘩汤,吃大面,满月回娘家要抱着用面做的“长岁”,切成片分给姥姥门上的本家。还要过“百岁”。
4、上梁
农村盖房是大事,尤其是上大梁,仪式是少不了的。要做各种面塑跑梁(龙、凤、虎、猪、长岁等),主梁要披红挂彩,由老木匠边上梁边唱喜歌,扔上梁小饽饽和糖块等。
5、祈雨
大旱年里,农村自发祈雨场面,非常有仪式感。2014年阿兮***访古村落,还特意去山上看了祈雨的那块碑石。据当地群众说,这地方祈雨非常灵验,基本祈雨后还没等走回村就开始下雨了。
6、春节
胶东农村非常重视春节,炸货、做圣虫、大枣饽饽,年三十贴对联、送吊子、门窗别上桃树枝,北桌子摆供品、挂宗谱、香烛齐备,上坟请老祖宗回家过年,这些都不可少。还有晚上发纸,祖祖辈辈不变的初一饺子,一家家的拜年问好,初一不动剪刀、针线、不扫地。初二傍晚祭财神,晚上送神,初三一早请下宗谱,迎闺女女婿回门。正月十五送灯。
7、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剃头理发,早上吃圣虫,炒豆。
8、清明节和阴历十月一日上坟
这两个日子,在胶东农村非常重视。基本家里的男丁都要赶回老家上坟扫墓。所以这两个日子,路上也是特别拥挤,都是赶着回家上坟又回城的人。
9、其它民俗节气
农村人重视节日,比如端午节吃粽子,插艾,这是家家都要的。七月七炸巧饼面鱼,也是民俗规矩。辞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般会吃糕,或者糖瓜。
以上这些就是阿兮老家胶东农村的一些具有仪式感的民俗,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补充,或分享不同地域的特色民俗!
农村农民农业,民谚民俗民风。我是阿兮随笔,愿与关注三农的你做朋友!
我的家乡在陕西宝鸡,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当然也少不了民俗文化的延续。我认为颇具仪式感的民俗就是这边的“过红白喜事”和“传统的年味"。
就拿结婚喜事来举个例子吧。对“过事”是特别有讲究的,办的好了是全家人的体面,过得不好则会迎来鄙视。过事前一天要请来村子里德高望重的管事人来议事。喜事当天需要写“执事单”,确定好分工,每一个环节都是井然有序的。结婚当天,你会发现新郎家族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仿佛是他们自己在娶媳妇似的。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习俗都被人们淡忘。还有一些不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数过年的时候了吧!正月初一早上不动刀具、不开衣柜。除夕夜要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新衣服。慢慢的,农村也城市化了。一些民俗也都被淡忘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pzass.com/post/3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