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饭五色,印象最深的就是***的,是用一种***的花煮水出来调色的,农村路边很多那种花,很香,
还有就是红色鸡蛋,红色是吉利大红大紫的意思,一般是用红色的纸泡水之后再把鸡蛋放到水里染色,然后还会用织毛衣的线做成装鸡蛋的袋子挂在脖子上,一般是给小孩子挂脖子上的。
广西的三月三称“歌圩节”唱山歌、逛集市、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的活动,除了吃五色糯米饭、艾叶粑粑,你也会吃到壮乡煎粽、鸭血杂炒饭、鸭血扁菜汤,都是非常有营养的美食~欢迎来广西玩哦~
皖南地区三月初三的传统小吃是蒿子粑。
蒿子粑是用蒿子、糯米粉、籼米粉等食材制作而成的,口感软糯,有甜、咸两种口味,咸馅有腊肉炒春笋或腌菜炒小笋子,甜馅则是黑芝麻粉拌糖。蒿子粑可蒸可煎,味道可口,是颇受大家喜爱的时令食物。
这个当然认识,但是我们这里没有“三月三,抽毛尖”的谚语。在农村70.80后都知道,我们山东叫“嘀咕”。
小时候到春天我们一群小伙伴就去地里拔“嘀咕”,看谁拔的多,这个也是捡嫩的拔,尖上发红有红毛的表示已经老了,没水分不甜不好吃了,嫩的就是那个芽还没钻出来,把那个尖吃了,很甜的。
其实这个毛芽又叫做古迪(音译),炸音,甜棒根,甜草等,是很多农村和田野中常见的植物。它植株很高,叶片锋利,一个不留神就会把手划伤。起先人们是不喜欢它的,它不但占地方,而且还不适合牲畜食用,很多农村会直接用火把它烧没,但是来年春天,它仍在最初的地方随风摇曳。“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就是它。其实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白茅针。
不知道跟你们那里的叫法一样不一样,大家可以把你们那里的叫法留言到下方哦!
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其实这句谚语说的是一种植物,也就是毛针。那个时候,我和小伙伴成群结队去田边抽毛尖。那个时候,非常开心,毛尖特别多。当时我们将毛尖抽出来,然后一起找个草垛或者阴凉的地方躺着,然后将毛尖外面那一层绿色的外衣抽去,然后吃掉里面的草芯。那个草芯,如果恰到好处,那么就又嫩又甜,我们吃了一根又一根了。如果过早,就嫩但是没有味道。如果迟了,那就比较硬了。
这就是我对于“三月三,抽毛尖”的理解,这是我们的童年趣事。那个时候,我非常开心,无忧无虑。
哈哈,答这个题,明显是暴露年龄的。记得小时候无拘无束的在田野里撒野的时候,玩累了,玩饿了,常常是就地取材,几乎随处都能找到各式各样可吃的野果野草野花,用来充饥解渴。
春日里,阳光正暖,微风不燥,花朵展颜,草木生长,所有的一切都欣欣向荣。儿时的我们常常在“三月三”这个时间段前后去往野外,在草堆里寻找一种可以食用的茅草。小伙伴们会卯着劲的比谁摘得茅草多,等手里握不下了,就会相约着找个地方坐下来,然后一根一根的从茅草中开始抽毛尖。
只需将茅草外层的绿色外皮剥去,就会露出里面白色的嫩条,抽出后就会像棉絮似的展开,这就是毛尖。将它放在嘴里细细的咂巴,能吮吸出丝丝的甜味。如果觉得一根不过瘾,就会多抽几根,然后一齐塞入嘴中。儿时的我们,是不会将毛尖当食物一样吞下肚的,只是在吮尽了它的甜味后就会将其抛弃。但是,在那个平时少有糖果蜜饯吃的年代,单单就这点甜味,就能让我们兴奋上好久了。
而且,想要得到这点甜味,还并没有那么容易。并不是所有在“三月三”这个时间段的茅草,都能抽出有甜味的毛尖的,这还需要足够的经验。因为如果毛尖抽早了,就会因为太嫩而不够甜味;如果抽晚了,那毛尖就会过于绵絮,也缺了甜味。想要得到那丝绵甜的味道,就需要时间不早不晚刚刚好。正所谓是“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停的观察累积下经验了。
所以那时候,往往是我们一帮年龄稍长些的大孩子抽的毛尖更甜些,而一帮年龄小些的小屁孩们则会屁颠屁颠儿的跟在我们后面,希望我们能分给他们更甜的毛尖……
三月三的美食教案:课题导入语,小朋友们最喜欢什么呢?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逛逛三月三的美食街,你们高兴吗?带领孩子逛街,一边逛一边让孩子观察有哪些美食!回到自己的位置用语言告诉大家你看到了哪些美食。
教师总结评价,最后让孩子动手泥工我的美食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pzass.com/post/1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