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亚洲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自涉足日本市场以来,荷兰人毫无话语权。荷兰东印度公司期望能在德川幕府的秩序中寻求一席之地,但他们的尝试却屡屡受挫。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地位,荷兰人利用外交、武力、经济等各种手段,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利益。在和德川幕府的一次次交锋中,荷兰人反复定位自己,他们到底是侵略成性的海盗,还是只想分一杯羹的商人?是“荷兰国王”的合法代理人,还是幕府的忠诚附庸?是顽固的殖民者,还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荷兰人不断在进退的边缘试探。在17世纪全球化背景下,这个世界股份制公司的翘楚究竟如何跨越迥然相异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圈,维持与亚洲***的外交、商业、政治关系?又是如何建造自己的海外商业帝国的
其实还是利益本钱问题!荷兰马车夫来远东主要是扩大商业贸易、追求暴利。在当时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岛国,多山地农业不发达,各种***缺乏(银矿当时开***技术不行),整体还是幕府统一统治,开战就是纯粹的经济赤字问题,可以说就是一个鸡肋,因此定位于远东交流港比较合适。而台湾岛各种***丰富,海港条件好,农业发展条件好,进可攻退可守,就成了荷兰的殖民地。
荷兰东印度公司
1602年荷兰建立的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商业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
日本德川幕府
1603年由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所建的幕府,对两百多名领主(大名)确立中央统治,这些大名保留自治权,包括保有自己的军队和征税的权力。至1868年德川庆喜被迫开城为止,共经十五代征夷大将军,历时264年。是日本历史上最强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组织。
双方贸易交流背景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602年设立后,竭力打通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荷兰舰队曾进攻澳门,但大败而归,之后进攻澎湖列岛,又被明朝军队赶出,战争持续到1624年。在那之后,荷兰人向台湾转移,而这超出了中国明朝福建地方官府的行动范围。荷兰人没有想到,他们的这项行动将导致其与日本德川幕府的关系陷入全面破裂。
日本与***之间在明朝时期就存在密切的贸易联系,购买台湾的鹿皮,并输出生丝。荷兰人盘踞台湾后,向日本商船征税,引起德川幕府的强烈不满。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台湾岛描绘为所谓的无主地——这是欧洲人在亚洲扩张的惯用策略,并作为划分欧洲殖民国家势力范围的手段。但日本德川幕府对此并不认账,这并不是说德川幕府承认中国对台湾的***,而是前者自己希望将台湾纳入自己的统治。
双方贸易冲突
1609年,第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出现在日本,目的是希望得到德川幕府外交承认,以便提高其谈判地位,获得主要贸易路线的控制权,驱逐竞争对手(主要是葡萄牙),在东亚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在与幕府官员的讨论中,公司代理人断言荷兰总督有直接派遣大使进驻江户的权力,坚持认为他们可以在日本海域和日本贸易伙伴挑起战争,拒绝对那些早已航行多年的日本商人开放贸易机会,宣布台湾是自己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并且决心部署一个强大的舰队。
这种行为使得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德川幕府的世界中,成为一种不安分的存在,随之带来与德川幕府的持续冲突,双方贸易交流停滞不前,严重阻碍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东亚的贸易扩张,而旁边还有一个海上扩张强国--葡萄牙在虎视眈眈,这时候荷兰东印度公司不得不***取一种稳健、适度的政策,以避免与德川幕府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结局
最后的结局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未能说服幕府官员接受荷兰总督的合法性以及派遣大使的权力,消减海上力量,放弃对***国家的要求。从好斗进取的海盗转变为温顺谦恭的商人,从强烈维护殖民地***地位转变为德川幕府的合法臣民。自此,德川幕府成功地限制住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约束它的活动,并让它为幕府提供军事服务及世界各地的情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个很长的故事。
早在16世纪,葡萄牙人到达东南亚,找到了香料群岛,随后开始寻找东亚的航海路线。
在1513年,葡萄牙人的船只来到广州,他们登上几乎无人居住的内伶仃岛宣称属于葡萄牙领地,还在附近的屯门设置了葡萄牙人居留地。
不过,明军水军强大,并不好惹,很快武装收回***。
1521年广东水师4000众,船只50余,击溃葡萄牙人舰队。
当时葡萄牙人一千多水兵和水手几乎全军覆没,仅剩3艘船逃走,这就是屯门海战胜利。
被打惨了以后,葡萄牙人不敢来硬的。
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行贿广东提刑按察司巡视海道副使汪柏,希望能够暂时在荒岛澳门落脚。
汪柏认为葡萄牙人和大明通商,对双方都有好处,也就同意了。
于是,澳门就成为葡萄牙人的落脚点。
之所以叫做澳门,是葡萄牙人第一次来到这里,向当地渔民询问这里叫做什么?
渔民听不懂,很不耐烦的用粤语粗口回答“你噏乜鸠(你说什么)?”,“乜鸠”成了Macao
在整个明代,澳门只是暂时给葡萄牙人落脚经商,仍然是大明领土。
大明具有毫无疑问的***和司法权,还征收大量水手。
到了清末,满清衰败不堪,葡萄牙人也就趁机把澳门夺走成为殖民地。
1849年,葡萄牙停止向清朝交地租,随后不断侵蚀澳门土地。
到了1887年,葡萄牙迫使清***签订《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由此澳门成为葡萄牙人殖民地。
那个时候签到不合理的条约我木有出生 ,也就不追究清***责任了,现在澳门已经回归中国了当然也不喷了 ,澳门岛虽然不大,看看中国地图就一目了然它的位置重要性,2010年去过一次澳门,溜达一圈从珠海海关走回来的。
历史是复杂的,清朝之所以会把澳门***拱手让给葡萄牙,并不仅仅是丧权辱国那么简单,而是综合因素造成的结果。
葡萄牙窃据澳门一事,最初可以追溯到1553年。在此之前,葡萄牙的选择并不是澳门,而是屯门,也就是今天香港的西部地区。正德年间,葡萄牙曾率军窃居屯门,但由于兵力不足,加之火药耗尽,遂被明朝水军逼退,这才辗转来到澳门。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晾晒货物,登上澳门,并贿赂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希望在澳门进行贸易。汪柏除收受了贿赂,还寄希望于葡萄牙人能为他提供稀有的龙涎香,以便进贡至宫廷,谋求职位上的晋升,遂允准了葡萄牙所求,但要求交易之后必须立即拔锚离开,不得滞留。
随后,葡萄牙人开始进一步谋求对澳门的窃据。1557年,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设立定居点。1582年,葡萄牙人与明廷订立了借地协约,葡萄牙方面每年要向明朝广东香山县支付500两白银的租金。此后,葡萄牙开始在澳门设立市政厅,修筑炮台的设施。
清朝建立之后,澳葡方面立即宣布效忠清廷,除按时支付租金外,还允许清廷向澳门商人收税。清廷见澳葡恭顺,遂允许葡萄牙方面代守险要。
除了澳葡方面比较恭顺之外,清朝之所以会延续澳门的现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首先说,葡萄牙久居澳门,渐成规模,西方各国来华贸易的商船都会选择在澳门停留,补充给养等。清朝认识到澳门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支点,其作用甚大,更是为了避免洋人在广州滞留时间过长,引起事端,所以决定维持现状。另外,清中期以来广东沿海的海盗问题频发,而澳葡方面则在清廷围剿海盗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晚清之前,葡萄牙对于清廷有着几乎是不可替代的价值,加之澳门地处偏远,清廷无力照拂,遂决定维持现状,但澳门的***始终在明清两朝***的手中,这点是无可质疑的。
而清朝后来之所以放弃澳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其身处列强夹缝之中既无奈又务实的最优选项。
***战争战败后,列强意识到清朝外强中干的本质,开始纷纷向清朝***。1842年葡萄牙向清廷提出豁免租金,并派兵驻防澳门半岛。1845年,葡萄牙女王玛丽雅二世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各国商船开始进入澳门停泊贸易。1849年,澳葡单方面停止向清廷缴纳地租,并逐渐向澳门半岛周边扩张势力,1851年侵占氹仔,1863年侵占塔石、沙冈、新桥、沙梨头,1864年侵占路环,1879年侵占龙田,1883年侵占望厦、荔枝湾 、石澳及青洲等地。
与此同时,葡萄牙一直没有放弃通过谈判夺取澳门***的希望,1864年和1868年,葡方两次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订立相关通商条约。但此时清朝风气渐开,早就认识到葡萄牙国力有限,总理衙门遂对葡方的照会置若罔闻。
但国际局势瞬息万变,进入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法国入侵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广西和东南沿海一带,连带着对澳门也起了觊觎之心。
面对法国的野心,葡萄牙方面自知不敌,所以召开议会商讨,拟通过澳门和葡属几内亚来交换法属刚果。清廷总理衙门闻讯,担心澳门一旦落入法国之手,会给广东、广西等省份带来更大的威胁,加之清廷此时正打算在香港、澳门两地实行***税厘并征,以便增加财政收入,所以更倾向于由葡萄牙继续管理澳门。同时,英国也担心法国的介入会影响到它的既得利益,所以英国也愿意帮助葡萄牙尽快确定澳门的***问题。
清朝、葡萄牙和英国三方立即达成共识,于是由清廷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出面,与澳门总督罗沙敲定了相关条款,但总理衙门认为有些条款开价太高,不予认可,葡萄牙亦急于占领澳门,遂做出让步。双方于1887年3月在葡萄牙里斯本初步签订了草约。
但当年7月,澳门总督罗沙前往北京正式签署条约时,向总理衙门呈送了一份地图,地图上故意将大量周边区域划入澳门属地。总理衙门认为不妥,并提出有权引渡逃入澳门罪犯的要求,签约之事被拖延。
双方经过进一步磋商,葡萄牙最终放弃了对所谓澳门属地的***要求,并撤销澳外关卡,允许清朝从澳门引渡罪犯。1887年12月1日,清朝与葡萄牙正式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条约规定,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但未经中国同意,葡萄牙不得将澳门转让给他国。自此,中国对澳门的***才真正丧失。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pzass.com/post/4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