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美食 > 正文

广西美食苏角-苏角的做法

  1.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输给了刘邦这个无赖,你觉得可惜吗?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输给了刘邦这个无赖,你觉得可惜吗?

治理国家,单靠力气是万万不行的

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不难发现,项羽确实比刘邦体壮、势强、众多。项羽“力能扛鼎”,刘邦不能;鸿门宴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双方力量之悬殊,一看即知。

论力气,论实力,当是项羽胜刘邦;结果却是刘邦胜项羽。事实证明:治国不是仅仅凭力气、靠眼前势力的,还必须有其他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更显得重要。最起码得有这三条:用人、听言、法治。

广西美食苏角-苏角的做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三条刘邦都具备,而项羽一条也没有。由此可见,强大的项羽由强变弱变败,弱小的刘邦由弱变强变胜,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一、用人。刘邦之所以能够最后打败项羽而拥有天下,是和他的善于用人分不开的。在《高祖本纪》中,刘邦是这样说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善于用人,事业易成。

广西美食苏角-苏角的做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能用人者得天下,能用人者治天下。由此可见,项羽被刘邦打败,一点也不奇怪。

二、听言。刘邦是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只要你说的有道理、对他的事业有帮助,他就一定会听取。而项羽却恰恰相反。《高祖本纪》中这样写道:“八月,汉王用韩信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如果不用韩信之计的话,“定雍地”的结果就不会出现。善于听取他人有益的意见、建议,是刘邦又一长处。

善于听言,事业易成。

广西美食苏角-苏角的做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项羽所缺的正是这一点。鸿门宴前,范增劝项羽对刘邦“急击勿失”,他不***纳;鸿门宴时,范增对项羽说:“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范增已经把话说到了这样严重的程度,项羽仍不***纳。最后,只能铸就恶果。

三、法治。治理国家,没有必要的法律法规是绝对不可以的。《高祖本纪》这样写道:“(高祖)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一入关就约法三章,并在第一时间,告诉关中的父老豪杰。这是何等高明的举措。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活,正是百姓所期盼的。

善于法治,事业易成。

而项羽是绝对不会这样说,更不会这样做的。因此,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并不可惜,夺取天下不是牛羊角力,蛮干行不通。

每当我看到项羽灭秦以后分封诸侯,总会联想起常凯申北伐胜利以后封官晋爵。因为这二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做法都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与其本人的政治思想无关。

项羽分封诸侯时,齐国故地被田荣和田横占据,赵国故地被赵歇、张耳和陈余占据,燕国故地被臧荼和韩广占据,川蜀被刘邦占据…

常凯申封官晋爵时,西北被冯玉祥占据,山西被阎锡山占据,广西被李宗仁占据,东北被张作霖占据,川蜀被刘湘占据…

这绝不是项羽或常凯申不知道集权的好处,而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做到集权。如果有人对他们进言:此时应该加强中央***的权力,建立一个政令统一的国家。他们一定会认为进言的这个人是傻子。

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得着别人来说吗?项羽或常凯申只是当时的最高领袖,拥有了号令天下的权力。但当时的既成事实是:各大诸侯割据一方,不管你是否承认,都必须接受这个现实。而且这些割据一方的乱世枭雄全都不是好惹的,如果项羽或常凯申胆敢不尊重他们的利益,这些乱世枭雄当场就会给他们好看。

项羽不信邪,公然拒绝分封田荣和田横为齐王,所以田荣和田横直接就跟项羽翻脸了。项羽费了半天劲,总算灭掉了田荣。可就在项羽对田荣和田横用兵的当口,刘邦迅速杀出关中,于是项羽决定回头收拾刘邦。而田横又趁着这个空当,重新占领了齐国故地。

项羽扳倒葫芦起了瓢,终于开始疲于奔命了。

项羽为了集权所做的努力还不止这些:借着领导巨鹿之战的威望,项羽否定了赵歇、张耳和陈余在赵国故地的地位。而赵歇和陈余也是当场就跟项羽翻脸了。项羽奔忙于田氏兄弟和刘邦之间,对赵歇和陈余毫无办法。

项羽后来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承认六国割据的前提下,将六国故地分割成众多小国。其目的就是希望六国内乱不息,为自己争取时间,以便各个击破。

比如在齐国,项羽封了三个王,就是希望齐国能够陷入长期内乱之中。但很不幸,田荣一怒,齐国故地很快就统一了。

比如在赵国,项羽封张耳为王,却留下陈余牵制张耳,就是希望赵国能够陷入长期内乱之中。但很不幸,陈余一怒,赵国故地很快也统一了。

比如在燕国,项羽封了两个王,就是希望燕国能够陷入长期内乱之中。但很不幸,臧荼一怒,燕国故地很快就统一了。

魏国故地和韩国故地其实也是名花有主的,但项羽认为占据这两个国家的诸侯实力较弱,所以就将这两块地盘据为己有。明面的风险似乎没有,但魏国故地和韩国故地的人才大多不愿为项羽效劳,纷纷投奔其他诸侯,专门跟项羽作对,最著名的就是张良。

项羽的做法无疑是失分的。不管项羽的长远规划是什么,在起步初期,他都必须尊重诸侯们的既得利益。

后来,刘邦战胜了项羽,他就不敢得罪诸侯们的既得利益。所以刘邦称帝以后,臧荼为燕王,统治燕国故地;韩王信为韩王,统治韩国故地;张敖为赵王,统治赵国故地;韩信为楚王,统治部分楚国故地;彭越为梁王,统治魏国故地;英布为淮南王,统治淮南…

虽然封了这么多异姓诸侯王,但刘邦最终成功削藩。有汉一朝,异姓诸侯王退出历史,同姓诸侯王取而代之。及至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刘彻时,同姓诸侯王也逐渐凋零。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削藩,绝不是因为刘邦封的王比较少。而是因为刘邦的基本盘比项羽大得多,而且韩王信、韩信和张敖都是依赖刘邦支持才能称王。

项羽之所以无法成功削藩,绝不是因为项羽封的王的太多。而是因为各地诸侯的整合速度太快,项羽只能面对一众团结而强大的敌人。

总的来说,项羽和刘邦的政治思想是一样的:尊重诸侯割据一方的事实,先稳固自己号令天下的地位,然后一步步去削藩。只是项羽在削藩过程中一步一个坎,最终输得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