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并不是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地理条件:鱼米之乡通常指的是农业和渔业***丰富的地区。广东位于南中国海沿岸,拥有丰富的海洋***,但其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大部分地区山地较多,适宜农业发展的平原面积较少。相比之下,中国其他地方如江苏、广西等在农田面积和农业产出上更胜一筹。
2. 经济结构:广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外贸和服务业上。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和出口基地,广东的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农业和渔业的比重在整体经济格局上相对较小。
3. 土地利用和城市化:广东的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和土地***的紧缺。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土地来建设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这导致了农业用地面积的逐渐减少。
尽管广东的农业和渔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广东并没有被普遍称作"鱼米之乡"。然而,广东的经济发展和丰富的海洋***仍为该省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鱼米之乡“是指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也有人说,除了长江中下游平原,还应包括珠江三角洲平原。
据历史考证,”鱼米之乡“最早出自唐代王睃《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谄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南中在唐朝非地方建制,三国时是指四川南部和云贵一带。《水浒全传》第三十六回提到”我知江州是个好地面,鱼米之乡,特地使钱买将那里去”。江州是指江西九江。
究竟哪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鱼米之乡,笔者查阅了最近的统计数据。
一、省市排名
1.稻谷产量。2018年,稻谷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有黑龙江、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安徽、四川、广东 、广西 9省,黑龙江、湖南高居前两位,均超过了2600万吨。
2.淡水鱼产量。2018年,淡水鱼产量过100万吨的有广东、湖北、江苏、江西、湖南、安徽 、四川、广西、山东9省,广东、湖北高居前两位,均超过了300万吨。
二、区域比较
1.稻谷。长江中下游,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稻谷产量合计10,936.4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51.55%;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产量合计3,749.8万吨,比重为 17.68%;云南、四川、重庆、贵州西南四省产量量合计2,913.9万吨,比重为13.74%;南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省产量合计 2,577.3万吨,占比 12.15%。
2.鱼类。长江中下游,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淡水鱼产量合计1,310.3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为48.68%;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产量合计161.2万吨,比重为6%;云南、四川、重庆、贵州西南四省产量量合计288.5万吨,比重为10.72%;南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省产量合计599.5万吨,比重为22.27%。
综上,长江中下游平原是真正意义上的”鱼米之乡“,鱼米产量都相当高。放宽一点,珠江流域和四川也算得上。以省为单位的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四川、广东、广西都可算得上是“鱼米之乡”。
广东并不是传统的“鱼米之乡”,主要原因在于其历史、地理和气候等方面与长江流域等传统的“鱼米之乡”不同。
首先,广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太适合种植水稻,而是更适合种植甘蔗、香蕉、荔枝等热带水果和作物。此外,广东的地理位置也不同于传统的“鱼米之乡”。长江流域等地地势低洼,水网密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和渔业发展。而广东则处于华南地区,虽然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但大部分地区地势较为崎岖,水系较为复杂,渔业***并不像长江流域那样丰富。
此外,广东的发展历史也不同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在古代是中国的核心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农业和渔业发展较早。而广东在古代则处于较为偏远的地区,虽然也有一定的农业和渔业发展,但相对较为滞后。在明清时期,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广东的农业和渔业才开始快速发展。
因此,广东并不是传统的“鱼米之乡”,其主要农业和渔业产品也不同于长江流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广东不是一个富饶的地区,其经济和文化仍然具有独特的特色和发展潜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pzass.com/post/1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