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风俗和江南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江南即南方的小年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四,比北方的小年晚一天,但都有祭拜灶神的传统习俗,香港的小年风俗和祖国内地的南方地区是一样的,
香港人在七月十四晚有烧街衣的风俗。这是一种迷信的路祭民俗信仰。其起源与道教的中元节及佛教的盂兰盆节有关,但却早了一天拜祭。中元节及盂兰盆节又称七月半,所以正日应该是7月15日,民间俗称鬼节。但香港的潮州人避諱,不说祭鬼,改称「拜好兄弟」。
南方人吃不腻小吃:
椰子饼是厦门一大特产。椰子饼是馅饼中的经典。***用原汁椰蓉、新鲜鸡蛋和纯正奶油,把浓浓的椰香和奶香浓缩在一块精心制作的椰饼中,来自热带的椰丝风情,带来清新的夏日清爽口感。
2 广东腐乳饼
腐乳饼是广东省潮州著名的特色传统饼食之一。它柔润清香,甜里带着特殊的香味。其造形小巧,独特的南乳、蒜头和醇酒的气味,芳香可口,甜而不腻,而且富含营养,是饼食中的佼佼者。
3 南方糯米糍
糯米糍,是中国台湾、香港、闽南等地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它的外皮***用糯米、糖等原料制作而成,配合各种不同馅料,产品精致美观,口味独特。糯米外皮清香浓郁,内馅清甜而不腻,高雅大方。
4 台湾凤梨酥
凤梨酥相传最早起源于三国时期,其凤梨闽南话发音又称“旺来”,象征子孙旺旺来的意思,而凤梨亦是台湾人拜拜常用的贡品,取其“旺旺”“旺来”之意,所以在当代台湾婚礼习俗中,也是广为应用,深受民众喜爱。
距今3500年的浮滨文化是粤东地区人文和血缘的源头,是南武侯地海阳侯地构成的南海国,是粤东本土母文化之源,潮州文化拥有五千多年历史,融合了中原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包罗万象,涵盖面甚广,为海内外全体华人所共享,也是人类社会的财富。
潮州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其定义的国际语言代码是ISO 639-6 MIN。潮剧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有着“南国奇葩”的美誉。潮州音乐有着“东方交响乐”之称。
潮州话、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锣鼓、潮剧、潮州木雕、潮州刺绣等众多“潮”字品牌,组成了潮文化并显示其独特的魅力。
潮汕一词是外国因素创造的,外国机构及其代理人发明的新名词,不宜做为中华文化子民系的名称,广东三大民系之一的潮汕民系名应改正。
几十年来,潮汕论欺骗宣传让人们认为潮汕铁路形成潮汕地区,是约定俗成的,其实不是,“潮汕”两字,来源于由外国人掌控的潮海关的文件里,分别是“潮汕海口”和“联络潮汕”。因为同时存在汕头埠,由中国人任职管控的潮州新关文件里,却没有出现“潮汕”二字。“潮汕”二字来源于外国人掌控的潮海关不规范用法无疑,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汕头还没有成市,就会越俎代庖,甚至僭越潮州府的历史现象了。
叫什么名,关系到文化的历史内涵,粤东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决不可用一个外国代理人创造出来的新名词做文化名,做民系名!
2023年9月28日
百年传统非遗习俗“大坑舞火龙”于9月28日晚在香港铜锣湾大坑火热开场,并持续三晚闹中秋。
位于港岛闹市区的大坑舞火龙传承迄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是港岛北区沿海客家村为驱瘟祈福每年定期举行的民间习俗。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成为蜚声国际的节日庆典,吸引不少中外旅客慕名而来。
香港人还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比赛。龙舟比赛是香港端午节的一大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赛。在比赛中,选手们会划着龙舟在水上竞速,比赛过程中还会有鼓手敲鼓助威,增加比赛的气氛。
龙舟游涌是香港渔业民众每年端午节为驱瘟祈福在香港西端、广东珠江出海口东岸的大澳举办的传统节庆活动,民间已传承上百年。农历五月初四,各行会成员划着龙舟、拖着神艇,到大澳四间庙宇请神供奉。初五日进行“游涌”,由龙舟拖着载有神像的小艇巡游各水道,棚屋居民迎神焚香拜祭。游涌之后,三条龙舟竞渡。下午,送神像回各自庙宇。当晚,行会成员聚餐,共庆端午佳节。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pzass.com/post/1882.html